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,国家在政策、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,村干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的情况增多,贪污现象也开始在农村滋生、蔓延,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,既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,又降低了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。现通过对我市近三年来村干部贪污犯罪案件的浅析,探讨该类犯罪的特点及预防措施。
一、我市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
2010年至2013年8月,侯马市人民法院共审理职务犯罪案件31案,涉案人数37人。其中村干部职务犯罪占8案,均为贪污罪,涉案人数12人。村干部职务犯罪占全市所有职务犯罪总数近1/3。
从文化程度上看,涉案的12人中,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8人,占67%;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人,占17%;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人,占17%。
从职务上看,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7人,约占58%;村报账员3人,占约25%;支部委员1人,约占8%;村民小队长1人,约占8%。
从政治身份看,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,占83%。
二、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
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,发现有以下特点:
(一)主体固定化。村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报账员成为“村干部”职务犯罪的主要犯罪主体。侯马市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查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总共8件12人,综合对其分析发现,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体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报账员居多,他们或单独作案、或共同作案,或伙同其他人员共同作案,每起案件几乎均有书记或主任参与。
(二)罪行单一化。均是以贪污为主要犯罪类型,且涉案款项逐步增多。如我市检察院近三年查处的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,均为贪污案件,犯罪款项涉及国家粮食补贴款、征地补偿款、占地青苗补偿款、道路修复补偿款、等多个领域。
(三)犯罪团伙化。在市检察院所查处的“村干部”职务犯罪案件中,多为村支书、村主任、村报账员共同作案或伙同他人共同作案。我市查处的8起案件中,村书记、主任和报账员共同犯罪的案件4起,占50%。
(四)手段多样化。从调查材料分析看,其作案手段多是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活动中:一是私下签订合同,采取收款不入帐、直接领取钱款后,侵吞公款;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、虚支重报侵吞公款;三是虚报、多报,套取国家专项补贴款项和征地补偿款;四是为村民办理相关事务多收款项。
(五)危害扩大化。村干部的贪污行为都是发生在广大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,直接侵害了其切身利益,使老百姓深恶痛绝。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,而且造成干群关系紧张,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,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,有些案件情节恶劣,引发农民上访。
三、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
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,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村干部大多来源于农村基层,文化素质较低。
一是文化水平偏低,导致部分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。从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看,多数犯罪嫌疑人的文化水平不高,高中(中专)以上文化水平的较少,大多处于初中或小学文化,甚至是文盲;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低,一部分村干部思想觉悟低,自我要求不严,把村里收入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任意处置; 三是放松学习,忽视世界观改造。基层村干部皆来自于农村,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和法律知识培训。认为自己就是老农民,为了办事吃点喝点又不违反规定。出了事大不了还是当自己的老百姓。
(二)法制观念淡薄,私欲膨胀。
一是有些村干部对贪污、受贿、挪用公款等犯罪抱着无所谓态度,认为案发后把钱退了就没事了,或者认为现在的业绩是自己打拼出来的,自己花些钱是应该的。二是少数村干部把当“官”与发财等同起来,为了当上村干部不惜拉关系托熟人送礼,一旦目的达到便千方百计捞回“失去”的钱财,造成很坏影响。三是由于不知法,不懂法,不依法办事,思想观念一旦发生变化,过分追求物质利益,难免会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。
(三)财务管理混乱,制度落实不到位。
全市推行“村帐乡管”制度后,大部分村级财务管理较为规范,但是部分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有些混乱,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,执行监督不力,从而引发职务犯罪。存在一是违规入账,不经法律和规定的程序入账的;二是为了规避账目审查,私设小金库的;三是公、私账目不分的;四是钱账不分,白条坐收坐支,缺乏制约。
(四)制约机制不健全,监督乏力。
一是资金的支配由村支部书记、主任少数人说了算,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,也不敢向上反映,起不到应有的相互监督、相互制约作用;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,对假票据、白条入帐现象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得过且过,对报审的土地补偿款、粮食补贴款把关不严,导致虚报现象严重;三是村务财务公开不到位,不能实时公开、事事公开;四是农民维权意识淡薄,无法形成有效监督。存在“事不关己、高高挂起”的心态,有些人害怕遭到打击报复,抱着吃点亏就吃点亏的心态,造成了有些问题无人反映的现象,从而无法对村干部形成有效的监督。
四、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建议
(一)加强法制教育。司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要配合乡(办)党委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、法制廉政和党性宗旨进行常态化教育,适时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, 充分运用党政理论及法制理论,结合典型案例以案说法,对村级干部进行宣传教育,提高村干部守法意识。从思想上筑牢防腐底线。村干部自身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建设,自觉抵御各种利益的诱惑,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,把握好法律这一底线。
(二)健全制度管理。一是要杜绝假票据、白条子等入账现象,实行收支两条线, 真正做到村务、财务公开。村书记、主任、文书、会计、出纳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。二是发挥“村帐乡管”制度的作用,各村定期上报财务凭证,由专门机构审核,制止违反财经纪律费用的支出。这样从制度上杜绝村干部在财经上违法行为的发生。三是在农村基层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,杜绝公款随意开支等现象存在。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,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,加强民主监督,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。
(三)完善监督机制。一是增强村干部工作的透明度,让群众享有知情权、发言权,实行村务公开、财务公开。特别是在征地拆迁、国家惠农资金发放等问题上,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,倾听群众呼声,接受群众监督。二是涉农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农业对口资金的发放、使用、管理的监管力度。三是乡办加大监管力度,乡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经常下村检查监督,做到有事抓事,无事预防,把村干部经济型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。
(四)加大执法力度。一是加大纪检查处力度。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督,特别是对村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深入监督检查,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村官贪污、截留、挪用、侵占等问题的查处力度,特别要把支农资金、粮食直补款等的发放和征地拆迁等领域作为预防、打击的重点。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公、检、法、审计以及“三农”工作部门的协调,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,实现信息共享,资源互补,形成立体预防和惩治网络,确保各项处理执行到位。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。经管和审计部门要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一年一审计和一任一审计,把村级财务纳入年度审计和任期审计的范围内,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督。三是加大司法打击力度。办案部门要严格依法办案,做到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,坚决依法打击犯罪。特别对群众意见大,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案要案坚决从快查处,依法严肃处理,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。只有加大了对村干部经济型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,才能起到“杀一儆百”的作用,从而更好的预防犯罪。做到发现一个、查处一个、打击一个、教育一片,实现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(作者系刑二庭法官、本院人民陪审员)